颜真卿书法作品祭侄文稿(颜真卿书法作品祭侄文稿图片)
## 穿越时空的悲愤——颜真卿《祭侄文稿》### 一、 作品简介《祭侄文稿》,全称《祭侄季明文稿》,又称《祭侄稿》、《告伯父文稿》,是唐朝书法家颜真卿于乾元元年(758年)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。原作28行,234字,现存26行,230字,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### 二、 创作背景#### 1. 安史之乱,家国破碎天宝十四年(755年),安禄山、史思明发动叛乱,唐玄宗仓皇逃往蜀地。颜真卿堂兄颜杲卿时任常山太守,招募义兵,坚决抵抗叛军。颜杲卿的第三子颜季明也英勇抗敌,父子二人不幸被叛军俘虏。#### 2. 叔侄情深,浩气长存至德二年(757年),叛军被唐军击退,颜真卿在河北收复的土地上找到了颜杲卿和颜季明的遗骨,他悲痛万分,挥泪写下了这篇祭文。### 三、 艺术特色#### 1. “天下第二行书”《祭侄文稿》与东晋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合称为“行书双璧”,《祭侄文稿》因其 emotional intensity 被誉为“天下第二行书”。#### 2. 笔墨淋漓,情感充沛《祭侄文稿》并非刻意之作,而是真情实感的流露。文中笔画粗细变化,时而沉着痛惜,时而悲愤交加,蘸墨浓淡相间,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和对叛军的无比愤慨。
开头沉郁苍劲:
如“维”、“乾元”等字,笔画厚重,仿佛在极力克制情绪。
中段悲愤交加:
如“贼臣不救,孤城围逼”、“父陷子死,巢倾卵覆”等处,笔画错落,用墨浓重,情感激昂悲愤,跃然纸上。
结尾沉痛悲怆:
如“呜呼哀哉”等字,笔画颤抖,墨色渐淡,表达了作者极度的悲伤和无奈。#### 3. 结构多变,气势磅礴《祭侄文稿》在结构上打破了传统行书的整齐排列,字距、行距变化丰富,错落有致,大小相间,体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,使整幅作品充满力量和动感。### 四、 历史地位《祭侄文稿》是颜真卿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,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。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典范之作,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。作品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、民族气节和浩然正气,穿越时空,依然震撼人心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。
穿越时空的悲愤——颜真卿《祭侄文稿》
一、 作品简介《祭侄文稿》,全称《祭侄季明文稿》,又称《祭侄稿》、《告伯父文稿》,是唐朝书法家颜真卿于乾元元年(758年)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。原作28行,234字,现存26行,230字,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
二、 创作背景
1. 安史之乱,家国破碎天宝十四年(755年),安禄山、史思明发动叛乱,唐玄宗仓皇逃往蜀地。颜真卿堂兄颜杲卿时任常山太守,招募义兵,坚决抵抗叛军。颜杲卿的第三子颜季明也英勇抗敌,父子二人不幸被叛军俘虏。
2. 叔侄情深,浩气长存至德二年(757年),叛军被唐军击退,颜真卿在河北收复的土地上找到了颜杲卿和颜季明的遗骨,他悲痛万分,挥泪写下了这篇祭文。
三、 艺术特色
1. “天下第二行书”《祭侄文稿》与东晋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合称为“行书双璧”,《祭侄文稿》因其 emotional intensity 被誉为“天下第二行书”。
2. 笔墨淋漓,情感充沛《祭侄文稿》并非刻意之作,而是真情实感的流露。文中笔画粗细变化,时而沉着痛惜,时而悲愤交加,蘸墨浓淡相间,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和对叛军的无比愤慨。* **开头沉郁苍劲:**如“维”、“乾元”等字,笔画厚重,仿佛在极力克制情绪。 * **中段悲愤交加:**如“贼臣不救,孤城围逼”、“父陷子死,巢倾卵覆”等处,笔画错落,用墨浓重,情感激昂悲愤,跃然纸上。 * **结尾沉痛悲怆:**如“呜呼哀哉”等字,笔画颤抖,墨色渐淡,表达了作者极度的悲伤和无奈。
3. 结构多变,气势磅礴《祭侄文稿》在结构上打破了传统行书的整齐排列,字距、行距变化丰富,错落有致,大小相间,体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,使整幅作品充满力量和动感。
四、 历史地位《祭侄文稿》是颜真卿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,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。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典范之作,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。作品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、民族气节和浩然正气,穿越时空,依然震撼人心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。